close

  <循環經濟>-黃育徵
  台灣的土地小,資源少看似劣勢,卻未嘗不能看成是機會,是創新。是下個世紀最需要思考的成長模式,更是給下一代台灣人全新的生活方式還有物質使用的價值觀。

  

  根據書中所寫,若能善加發揮循環經濟的思維,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和減少廢棄的資源循環,小從家庭,社區,企業,產業,城市,大到國家,都能帶來新生。

 

  歐盟和日本,早已從管制廢棄物的角度轉向視廢棄物為資源。阿姆斯特丹領先全球打造循環城市,荷蘭將廢棄船屋改建成建築物。

  也許現某一家工廠的廢棄物,可以是另一家工廠的原料。需要的只是能資源整合,達到工業區和大自然共生互榮。
  反觀台灣,雖然在過去數十年累積了很好的回收文化和成果,美國的華爾街日報甚至以垃圾處理的天才形容台灣,然而並沒有明確的數據統計,台灣的回收資源是有效的被善用或著被利用,咖啡渣做成的衣服,寶特瓶做成的球鞋,能再下一段被拋棄後再被回收,再被製成產品嗎?

 

  也許在台灣引以為傲的高回收率背後,還是有著太多需要被追問的關鍵點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